疾病要闻
健康警示
社会万象
民生关注
医学前沿
食品安全
医药资讯
新闻专题
排行榜
精彩回顾
疾病知识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专题 >> 医改 >> 正文

专家:尽快调低甲感防控强度 为第二波做准备

2009-06-19医改 来源:全民健康网

  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肆虐已近两个月,如何评估中国的防控措施?随着本土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加,国家是否应该调整防控策略?与国际相比,中国确诊病例又呈现怎样的特征?日前,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北京医学会)邀请国内部分疾控、临床领域专家进行研讨。

  病例“画像”呈现几大特征

  疫情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副主任余宏杰说,与全球数万例感染病例相比,国内病例数量太少,单凭数字不足以反映疫情总体情况和严重程度。综合国内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有几个特点。

  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省(直辖市)分别为北京、广东、福建、四川、上海,约占全部病例数的80%;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多为口岸发达、华侨多、对外交往多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从时间上看,5月上旬第一例病例出现后,几乎每天都有病例报告,到5月30日前后出现第一个报告发病高峰。病例中一半为留学生,分析原因可能与北美学校5月中旬放假,大量留学生回国有关。6月上旬出现第二个报告发病高峰,原因目前还不清楚。病例性别特征**无显著差异。

  从年龄结构看,10岁~30岁病例占70%~80%,0~9岁占10%,60岁以上很少。但这只代表了旅行者的年龄结构,不代表全人群传播情况。一个多月来,国内共发生聚集性病例29起,涉及100多个确诊病例,占50%,其中4起发生二代本土传播。

  从确诊病例临床表现看,绝大多数为轻症,至今未有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只有极少数病例出现合并肺炎等症状。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目前的流感病人住院不是为了治疗需要,而是隔离的需要。

  余宏杰说,聚集性病例和本土暴发可能是未来我国甲型H1N1流感主要传播模式,随着病例基数的增加,可能会出现重症甚至死亡病例。以现有条件分析,流感大流行对我国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很难判断,总体来看,疫情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建议尽快修订诊疗方案

  抗病毒药物要用在“刀刃”上

  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报告的确诊病例全部入院治疗,治疗中几乎都运用了达菲等抗病毒药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认为,从病例临床表现看,大多数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无需住院治疗。他举例说,根据美国专家报告,从4月底到5月中旬,美国确诊数百病例,但最终只有5.4%的病人住院治疗,其中多数为老年人或者合并慢性肺病、肥胖等基础病的病人。而在这些入院治疗的病人中,只有50%应用了达菲等抗病毒药物。

  专家表示,大量使用抗病毒药物,容易使病毒出现耐药性,易增加耐药株的重配,引发病毒变异。同时,目前国家应对流感大流行储备的抗病毒药物,全部加起来只能覆盖全人群的3%,其中达菲只有20%,只能覆盖0.6%的人群。无论病症轻重一律使用达菲,是浪费资源。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修订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确定病例入院标准,规范药物使用,确保对真正需要的重症患者才应用抗病毒药物。

  两成多病人通过口岸检疫发现

  国内防控强度应适时调整

  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我国确立了“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策略。据专家报告,目前我国确诊病例80%为输入性病例,其中有73%的病例来自美国,16%来自加拿大。确诊病例中有24%是通过口岸检疫发现的,证明强化口岸检疫措施效果明显。在目前输入性病例仍占多数的背景下,“外堵输入”的策略仍需坚持。随着疫情变化,如果本土病例逐渐超过输入性病例,可考虑转变策略。

<<12>>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