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是开发公司发。”医务室的医生说,该医务室属于北京市崇文区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医务室配备人员的工资由开发公司发放,但未透露具体金额。
公开资料显示,弘善家园医务室面积500平方米,设有全科诊室、治疗室、输液室、处理室、药房等。配备2名医生、3名护士和1名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来自正规医院的退休返聘人员。
开发公司相关人员称,公司给他们发固定工资,医务室是公益性质的,只能治一些常见病,药品是平价药,检查费和治疗费减半,根本挣不了钱,“养着医生给工人看病。”
北京市卫生局人员也曾表示,该医务室按照农民工的数量,由开发公司出资拨款。
开发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工地建医务室投资并不很大,只是多给几个人发工资,但相关审批程序、人员选择等并不容易,需要北京市建委、卫生局和区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一般的开发公司很少自掏腰包办医务室。”
看病费用减一半
4月10日下午,一名工人手指缠着纱布走出医务室。他称,干活时手指戳伤,到医务室打了一针,开了一盒消炎药,共花了10多元,“不用挂号,的确挺便宜。”
医务室医生称,每天早上8点半—晚上9点他们都上班,多的时候他们一天接诊一二十人,少的时候一天几个。他称,农民工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所都能治疗,原则上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而且是拆盒卖药。各工程部都给工人办了医疗卡,持卡享受检查费、治疗费优惠一半。
据介绍,该医务室专为弘善家园的1.5万农民工(全部工程人数)服务,挂号费、医疗手册费全免、检查费、治疗费优惠一半,药品从崇文区医疗站直接购进,实现了“零差价”。
许多工人“不知道”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边是去过该医务室的农民工都说满意。而一边,很多工人“不知道有医务室”。
一名在工地工作近一年的工人说,他所在的班三四十人,都从来就没听说过有医务室。住医务室附近宿舍的工人称,的确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
弘善家园医务室,位于工人生活区西北角,从生活区大门到医务室,需要拐好几个弯儿。医务室和工人生活区隔着一扇经常虚掩着的大铁门,医务室的牌子挂在铁门内,外面根本看不到。
此外,多名工人表示,刚到工地时,听工头说过有医疗卡,但一直没拿到手。
医务室的医生称,工人要办医疗卡需要找所在的工程项目部,医务室不负责办卡,只是见卡看病。
“办一张卡需要交20块钱。”一工程办公室人员说,医疗卡不记名、不挂失,工人之间都可以用,办公室有4张,工人们需要可以借来用。
多名工人表示,去办公室借卡太麻烦,并且,20元的收费太高,“没人总闹病,去医务室优惠的钱,还不够办张卡的”。
宣传板贴进生活区
卢宝军出事后,弘善家园医务室的指示牌和宣传板贴到了每个项目部生活区内。宣传板上除了标明营业时间、挂号费、医疗手册费全免等优惠外,还留下了医务室的电话。
一名工人称,他没有医疗卡,前天按着指示牌找到医务室看病,医生登记后也给诊治,给他开了两板消炎药,“挂号不收费,一共花了2块钱。”他笑着说。
“但还是有工人说药贵。”医务室医生称,一些工人认为小诊所的药比医务室便宜,但不知道小诊所都是从非正规渠道进药,安全和质量都没有保障。
“小诊所不会故意治死人”
工人老刘一般自己从家里带药,称如果看病也只会去小诊所
●地点:百子湾赛洛家园工地 工人数量:约2千人 现状:工地没有医务室
“管发烧的,管拉稀的,管胃疼的。”百子湾附近赛洛家园工地宿舍,工人老刘拿出从河北老家带来的布包,里面装着各种药。
老刘在北京干了20多年建筑工,他说,很多工友都是这样,每次出来打工,都会带一些常用药,“北京买药贵,老家药便宜。”
老刘说,如果药用完了,他也肯定只会去工地外的小诊所看看,他认为,小诊所的“医生”也不是一点儿医术都没有,“有些还是老乡,不会故意治死人。”
过期药照样吃
建筑工人每天活动量大,身体一般都很好,但感冒、腹泻和小外伤是难免的,得了大病会回家治疗,“病秧子(常年有病的)就不出来打工了。”老刘说。
布包内的药有很多是单片的,无法辨别有效期,有的甚至没有药名,“过期也没事,这些药管事,城里的贵还不管事。”
老刘称,他曾去药店买过药,老家卖5块钱的,北京的药店卖10块钱,“家里的药吃一片管事,这里的得吃两片。”
不敢再去大医院
唯一的一次到大医院看病的经历,让老刘从此不敢再去大医院,“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够大医院输一次液。”
今年刚来时,老刘曾发过一次烧,去朝阳医院看病,挂号、检查、输液,一次花了将近200元。“医生说还得输两天,我都没敢再去,再去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了。”
小诊所受欢迎
“小诊所比去年少多了。”老刘说,以前工地附近有许多小诊所,“就在街面挂着牌子,不用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