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朝阳区弘善家园工地农民工卢宝军,在黑诊所输液后不治身亡。黑诊所主导的悲剧,再一次发生。即便就在当时,北京市各区县多部门正在联合行动,打击黑诊所、黑药店。
在黑诊所屡禁不止的背后,悄然隐现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农民工们的医疗状况令人担心,他们需要廉价而安全的医疗服务和场所。
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部分工地农民工的医疗状况进行了调查。
本报讯 “大不了以后(去小诊所)只拿药,不打针了。”朝阳区弘善家园工地卢宝军事发后,他的一位工友这样表示。他称,看病去大医院太贵,“看不起”。
近日,本报记者对百子湾、左安路等建筑工地的100名农民工抽样调查,85%建筑农民工表示看病首选工地周边的私人小诊所,原因就是省钱,甚至大多人知道“小诊所几乎都无执照,也就是政府说的黑诊所。”
海淀区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马琳证实,便宜,是农民工去黑诊所看病的首选原因。
90%工人曾患病
感冒、发烧、腹泻、小外伤等,是建筑农民工常见病。接受采访的100名农民工中,90%表示在打工期间患过病,有吃药打针,甚至是输液的需求。
而工地周边的小诊所占据了农民工医疗市场,记者调查发现,百子湾附近多家工地周边都有私人小诊所存在。弘善家园工人称,卢宝军出事前,工地周边至少有三四家私人小诊所,事后大多被取缔。
100名农民工中,去过小诊所的49名农民工无一例外地称,从未要求看诊所、医生的资质,“想都没想过。”
“看病便宜最重要”
卢宝军出事后,弘善家园工地开会,不让再去私人小诊所看病了。“大不了只拿药,不打针、输液了。”4月1日,该工地多名工人说,生病还是会去小诊所,“就算明知道可能会出事。”
“看病便宜最重要。”工人们称,工地一般远离大医院,去大医院看病要坐车、排队、挂号,但最重要的是“检查费、治疗费、药费都贵”。
一个尴尬的医务室
毋庸置疑,北京市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农民工医疗难的问题。
一个稍显尴尬的现实是,卢宝军所在的弘善家园工地,其实有自己的医务室———去年3月,这个北京市目前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其医务室成立时曾被广泛报道。北京市卫生局称,该医务室的建立将为解决建筑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提供经验。北京市建委人员曾表示,为农民工建医疗站这一模式,将在大型建筑工地推广。
而记者调查后发现,事实上,卢宝军的很多工友,并不知道这个诊所;而一些知道的工人,也因认为“价格肯定比外面的贵”等原因,不去这个诊所看病。
马琳称,目前海淀区卫生监督所正在考虑向政府提出建议,在外来人口聚居区域,由当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资,建设简易诊所,以解决外来人员的就医问题。
被冷落的工地医务室
弘善家园开发商出资设立工地医务室,但许多工人不知
●地点:朝阳区弘善家园工地 工人数量:近万人 现状:工地设有医务室
尽管工地设有自己的医务室,但在记者询问的近百名工人中,绝大部分没听说过工地医务室。
“一年多了,一直开着。”该医务室的医生说,对于卢宝军在黑诊所看病死亡,“我们也很无奈”。
这家由开发商出资建设的医务室,在实际中被工人们冷落。卢宝军死亡后,医务室的指示牌被贴到了醒目处。
医生来自退休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