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信任是缓和医患关系的关键
市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其中有不少医术高明的医生,更多的则曾以患者身份走进医院就医。调研阶段,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地召开了几次座谈会,邀请“医生”委员和“患者”委员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对医患关系的看法。尽管身份不同、角度不同,有一个观点还是得到了所有委员的认同——重建信任是缓和医患关系的关键。
医生观点 患者不该处处“防”着医生
贾继东(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对全体人民群众利益的一种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同样需要保护,否则医生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环境,人民群众的健康怎么能得到保障?我认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标本兼治,在法制的框架内寻求解决,最起码不能让医生挨打。首先要健全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其次,医院是特殊的公共场所,应该制定与这种特殊情况相适应的法规来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就像前几年学校治安问题突出,有关部门下决心解决,现在效果很好,医院也应该照此办理。另外,我们的媒体宣传容易夸大现代科学的力量,让老百姓认为医院每天都可以创造生命奇迹,忽略了一个事实——还有许多医学难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法解决的。
张俊廷(市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现在的医患关系是医生防着病人,病人防着医生,相互没有信任感。医生如履薄冰,就怕病人治不好,一打官司往往医院就要赔偿。我亲身经历过一次,手术后病人陷入昏迷,虽然市、区两级鉴定都说手术没问题,医院最后还是赔了几十万。为什么呢?家属认为医疗鉴定有问题,告到法院,因为病人已经没有意识,被鉴定为伤残,从这个角度要医院赔偿,所以我们的医疗保险制度一定要健全,确保医疗鉴定之后要有合理的赔偿机制。病人、医院都可以上保险,但要放在第三方,让大家有个说话的地方,现在的情况是,鉴定结果出来了,却不能得到认可。
我在外面从来不说自己是医生,不敢说。当医生非常辛苦,我从早上8点进手术室,很少能在晚上8点之前出来,但不管手术做多久,家属见到我们第一句永远是——病人怎么样?从来没有人问医生辛苦不辛苦。作为医生,看到危重病人经我们的治疗和抢救病情好转,有相当大的成就感,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医术、努力工作的动力。但现在医患双方互相不信任。比如过度医疗的问题,普通的头疼病人就要求做核磁共振,认为只有这个才能说明问题,医生已经告诉病人可以排除了,但病人不相信。其实想一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在医院,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在医院,医院更应该像个美好的天堂才对,不应该搞得那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