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方方面面都在呼吁和重视慢性病的防控,但是目前我们还需要国家出台**支持慢性病预防。可以这么说,现阶段还没有一个从**层面指导如何做好慢性病预防工作的规划。另外,国家现在虽然提出给每人15元钱的公共卫生费用,可是这15元钱究竟能分给慢病几元钱,谁也说不清楚;即便这15元钱全部给了慢性病,对于降低慢性病危害和经济负担,也是非常有限的。”赵文华说。
贫穷与富有的距离就在一场病
现在不少医院对慢性病的早期诊断还不够了解,还是习惯把大笔的费用都投入到治疗中去,但是我们到底需要投入多少钱,才能满足老百姓空前高涨的医疗需求,这恐怕是个天文数字。“健康经济论坛”希望可以和更多医疗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以及有责任感的企业一道把脉中国医疗负担的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共同考虑怎样在比较低廉、合理、科学的费用基础上,对多种慢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实贫穷与富有就在一场病的距离。希望我们的论坛可以呼吁政府和医疗机构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上,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推动中国医改,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现场问答
专家为您解读“自我血糖监测”
美国糖尿病协会和内分泌协会明确指出了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意义,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明确提出自我血糖监测适应于所有糖尿病患者。有研究表明,美国有31%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加拿大为22%,而中国只有14%。口服降糖药加上胰岛素治疗患者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美国和加拿大可超过80%,而我国只有50%,可见我国自我血糖监测的人数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教授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已经是国际公认的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了,现在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几乎人手一个血糖仪。”德国著名的ROSSO研究也证明了自我血糖监测的卫生经济学意义。一个研究亚组经过8年观察,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中自我监测者比非监测者减少了1700多欧元的支出,而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后,其医疗费用减少了1.3万多欧元,而且进行了自我监测的患者生命都延长了。可见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带来了高效的产出投入,这才是医疗最重要的目的。
在论坛上,陆菊明还回答了代表们针对自我血糖监测提出的一些问题。
问:自我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数据,应该怎样结合起来看?
答:实际上这两个数据具有相同的价值。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尤其是新诊断或者调整降糖药阶段,以及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就必须经常监测血糖,观察血糖水平是不是在逐步改善,并且可以根据血糖水平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只有这样,3个月以后糖化血红蛋白才可能改善。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不及时改变治疗方案,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通常得不到明显改善。
问:如果高危人群做自我血糖监测,其意义和必要性何在?
答:现在国际上已经在努力将糖化血红蛋白列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但是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与正常值重叠比较多。现在初定糖化血红蛋白6%~6.5%是血糖偏高,6.5%以上就很可能患糖尿病了,多个国际糖尿病权威组织建议有条件的国家可以试行该标准。但糖化血红蛋白目前还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前期,因为它与正常人重叠更多。现在用于自我血糖监测的仪器与静脉血生化血糖的测定值的差别已经很小了,很多公司通过校正后可以获得和静脉血糖结果非常相近的数值。所以如果只是一般的筛查,给糖尿病高危人群用血糖仪查也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发现血糖比较高的患者。
但是现在用于诊断糖尿病的正规方法还是测静脉血糖。自我血糖监测最重要的目的是应用在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中,每位患者固定用自己的血糖仪,监测的结果变异比较小,可以真实地反映血糖水平和变化规律。
问:怎样才能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准确率呢?
答:患者在自我监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选择先进的检测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血糖检测仪器更新换代也较快,如罗康全可提高诊断的精确率。其次,要掌握好每次的采血量,采血时不要用手去挤压,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第三,要保存好试纸和正确取用试纸。第四,要定期检验并进行记录。目前一些先进的检测仪器已能自动记录检验信息,方便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有助于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并有效降低病人的整体医疗负担。
本报记者肖 薇整理 赵瑞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