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要闻
健康警示
社会万象
民生关注
医学前沿
食品安全
医药资讯
新闻专题
排行榜
精彩回顾
疾病知识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早期诊断:降低医疗负担的一剂良方

2009-07-08民生关注 来源:全民健康网

  到2020年,慢性病死亡比例将上升到85%

  新医改方案将“解决看病贵”列入总体目标,由此引发人们对健康经济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关注。前不久,有专家提出:在一个人临终前的1~2个月,可能要花掉他一生医疗费用的60%~80%。其实,和现代先进的医疗手段相比,我们更需要在加强公众对疾病早期预防诊断的重视和投入方面多下功夫,加速实现保护自我健康的目标。

  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在会上用一组鲜活的数据说明了医疗负担的高速增长:“1994年,曾有专家预测疾病负担的增速将会超过GDP的增长,当时很多人还不相信,但是现在却已经成为了事实。2005年,我国居民疾病负担达2.4万亿元,相当于经济支出的12.9%;和1993年相比,GDP增长了3.2倍,医疗负担却增长了5.4倍。”说到中国人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孔灵芝副局长介绍,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目前有80%的疾病属于慢性病,慢性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75%,而且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慢性病死亡比例将上升到85%。

  事实证明,很多慢性病如果得到及时、得当的治疗,它将不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这些慢性病既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也包括癌症,但是遗憾的是,我国高血压的治疗率很低,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还不到30%。一个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及早发现并控制病情,今后他将花十倍的钱来治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将我国慢性病发展情况概括为两点:其一,我国慢性病负担在疾病死因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二,几种主要慢性病的标化死亡率正在上升。标化死亡率是指由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导致的、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无关的死亡率。举个例子,目前已明确肿瘤发生与烟草使用有关,尤其是肺癌,而且现在死亡率仍然在上升。许多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加,未来将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慢性病预防要贯穿人的一生

  2008年7月,卫生部开始启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以高危人群为基础的防控策略,它涵盖了6个要点:把预防慢性病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国家慢性病预防**和规划;采用各种干预措施降低主要可变危险因素;慢性病预防要贯穿人的一生;促进慢性病防控的多部门合作与全社会参与;监测慢性病及其决定因素;评价防治工作进展。

  杨功焕在论坛上介绍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与慢性病防控相关的计划。“这个行动计划也即重点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防控行动计划,它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发现率,改善治疗效果,提供慢性病的临床预防性服务、规范化治疗。同时,慢性病防控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关口前移,以家庭和社区为平台,从控制血压、控烟、饮食和运动干预入手,做好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质量。”

  同时她也指出,要想实现这些规划,项目和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环境的创造和队伍建设中来,才可以使中国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寻找最适宜的早诊方法

  慢性病带给中国人的经济负担究竟有多大?1998~2003年,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医药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刘克军曾做了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心脏病在内的疾病经济负担测算。2003年,全国有近720万人因这三种病住院,人均负担了将近6000元的医疗费用;而在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00多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多元。按2003年的水平,如果一个农民不幸患了这方面的疾病,将给他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经济负担的重要手段。刘克军说:“最近国家把‘两癌’筛查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一,这项措施也将有助于推进医疗费用的降低。比如宫颈癌,如果能在病变前被筛查出来,那基本上是可以治愈的;但如果发展成癌症的话,治愈率就会大大下降。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早诊断至少可以降低某一类疾病的患病率和就诊率,实际上就是减轻经济负担。”

  此前,罗氏诊断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罗兰·迪格曼先生在访华时曾表示,目前全球的医疗总支出约为2.5万亿美元,但其中仅有1%用于诊断检测,然而医疗决策中约有2/3依赖于诊断结果。未来5年,中国的医疗消费预计将以每年11%的速度攀升,增加诊断检测的应用可最大限度为全球节约医疗费用。

  在卫生经济领域,不仅要对疾病经济负担进行测算,还要对不同的疾病筛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所谓的最适宜方案是指根据患者的能力,选择成本和收益最合适的方案,但它往往不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案。卫生部疾控局慢病处处长雷正龙指出:“早诊断和降低经济费用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个人而言,早诊断肯定能降低经济负担;但是对于群体来说,我们就得考虑方法、投入、产出的问题,从经济学上优化方案,要同时兼顾技术、筛查敏感性和成本。因为进行人群筛查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问题,但是对每个人都需要投入,而真正获益的是后期检查出有问题的人。因此,在早诊断方面,我们更要注重研究一些适宜和简易技术并加以推广,对于个别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其实没有必要投入很多人力、财力进行筛查。”

  早期筛查是临床专家的防控“良方”

  在论坛上,来自一线的临床专家对慢性病在中国的迅速蔓延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而他们为攻克这一顽症开出的药方不谋而合——那就是“早期诊断”。他们也正在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防控不断作出努力。

<<123>>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