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要闻
健康警示
社会万象
民生关注
医学前沿
食品安全
医药资讯
新闻专题
排行榜
精彩回顾
疾病知识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疾病要闻 >> 正文

华南农大开办的知名兽药企业偷卖瘦肉精替代品

2009-04-23疾病要闻 来源:全民健康网

  阿华对莱克多巴胺非常信任:“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莱克多巴胺中毒的!出事的都是盐酸克仑特罗!”

  一位多年前曾替浙江某公司销售盐酸克仑特罗的业内人士也说,相对于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的毒性要低得多,代谢也非常快,停药3-7天,在尿检中基本查不出残留。所以养殖户如严格遵循停药期,生产出来的猪肉对人体不会有损害。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清老师曾承担云南省瘦肉精检测方面的研究课题,她认为,盐酸克仑特罗与莱克多巴胺同属于β肾上腺激动剂,功能差不多,副作用也差不多。长期使用,内脏里肯定有残留,对人体会造成严重伤害,说莱克多巴胺安全,不符合实际。美国等地之所以允许添加,是因为他们基本不吃内脏,而莱克多巴胺的残留主要在内脏。

  那么人吃了含有莱克多巴胺的食品会怎样?不少研究者都提到,可能慢性中毒甚至危害生命。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方国臻承担了国家级的莱克多巴胺检测研究项目,她介绍,莱克多巴胺是一种低毒的兴奋剂,除了养殖业用,一些运动员私下也在用,只要积累到一定量,就会对人体起副作用。

  使用:多年禁而不绝

  在百度搜索网站,打入“莱克多巴胺”五个字,搜出来的第一条选项令人大吃一惊--河南百奥生物提供莱克多巴胺!

  该公司竟敢大胆销售国家明令禁用的东西?点击进入,南方农村报记者才明白,原来它不过是提供莱克多巴胺检测试纸而已。

  显然,这是个“聪明”的把戏,以出位的“标题党”方式吸引点击率。

  把戏背后,隐藏着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莱克多巴胺禁而不绝,市场空间不小。

  多位业内人士向南方农村报南方农村报记者分析,近年来,由于盐酸克仑特罗查得紧,风险高,一些有经验的养殖场选择了莱克多巴胺。

  佛山养殖大户张先生称,据他了解,1997年前,盐酸克仑特罗的使用相当疯狂,很多饲料厂都在添加,当时实验出来的最佳标准是每吨饲料添加6.25克;1997年香港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后,莱克多巴胺才慢慢流行开来。一些饲料企业将之重新包装,并冠以高科技产品的美名。

  而增城养殖大户李先生则透露,国家发布禁令之后,本地人较少使用,一些外省来粤的养殖户则喜欢用,“因为他们打一炮换一个地方,迅速赚一笔就走了,不怕检查。”

  他同时认为,养殖户之所以选择使用禁药,都是现实逼的,“养猪利润稀薄,很容易亏钱,如果政府对这个产业多一点扶持,可能会好得多。否则,很难杜绝类似的东西。”

  据了解,4月21日,当地生猪收购价为5.5元/斤,与养殖成本基本持平,养殖户辛辛苦苦养6个月的生猪赚不到一分钱。而正常情况下,一头商品猪的纯利润也不过一两百元。

  而曾经的莱克多巴胺合成者阿华透露,使用莱克多巴胺之后,每头商品猪利润就增加100元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国可增加几十亿!”

  据熟悉这个市场的人士介绍,目前全国主要有三家企业在生产莱克多巴胺,产量大概在30吨左右,基本可以满足全国养猪场使用。

  让养殖户放开胆量使用莱克多巴胺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监管环节的缺失,尽管农业部明文规定将莱克多巴胺列为检测内容,但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检测机构的主要检测项目为盐酸克伦特罗,而对莱克多巴胺却鲜有检测。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了另外一个更为可怕的内幕:为了躲避检测,一些科研院校的专家还研发了掩蔽剂,将之应用于莱克多巴胺。

  研究:持之以恒

  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学术界开始研究莱克多巴胺,至今余热未消。其中,最热的属合成技术创新。

  1997年,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陈代谟等人发明新型合成方法;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陈新滋等改进了合成方法;2004年,中山大学一批科研人员再度发明新型合成方法。而到2006年,山东大学研究员王明刚还指导硕士生万刚做了莱克多巴胺合成研究,并有硕士论文问世……

  南方农村报记者找到了中山大学药学院发明新合成方法的专家,他愿意谈谈,但要求匿名。他介绍,当年之所以研究这个东西,就是因为看到FDA允许使用,以为国内很快就能够放开,有很广泛的推广价值。“当时是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来搞的。”针对于网上传说他拿到了专利批文,他透露,已经公示了,但最终批号未下来,“目前来看莱克多巴胺是无法解禁了”。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