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此存照·无奈的回忆——
2006年,一位北京家长看病的典型经历
编者的话:健康时报2006年4月刊发《一位北京患者就医的典型遭遇》:为了治疗孩子的肺炎,一位家长每天带着女儿去某儿童医疗机构就医。她的遭遇可以看作一个医改前患者就医的典型遭遇。为此,我们立此存照。
1.到医院,用时30~50分钟。
2.初诊,拿不到初诊号就不能挂号,哪怕你天天来复诊也得“初诊”,用时3~30分钟。
3.挂号,5~14元。
4.到分诊台等待叫号,用时5分钟到2小时。
5.被叫到号的患者到医生房间门口等候,用时10~30分钟。
6.第一次见大夫,用时30~90秒。注意:在这里,时间单位由“分”换成了“秒”。
7.交检验费,不同的项目交费地点不同,分布在新、旧楼各个楼层,用时5~30分钟,花费25元~180元。
8.检验,排队5~30分钟,检验时间1分钟。
9.等检验结果,血常规15分钟,胸片1小时。
10.拿到结果第二次见大夫,在医生前乱挤3~10分钟。
11.医生看结果,用时小于10秒。
12.开药,用时60~120秒。
13.交药费,用时10~30分钟,花费每天输液(头孢替安)的费用300多元基本是固定的,再加100~200元的口服药。
14.取药,用时10~30分钟。
15.交输液药,用时5分钟左右。
16.等待输液叫号,用时20~90分钟。
17.输液,用时60~120分钟。
18.输液完毕到地下停车场,交停车费,每小时5元,总费用一般在10~25元。
19.回家,用时30~50分钟。
就这样周而复始,每天花400~500元钱,其中,输液用药每天都一样,是固定的300元,但口服药物每天都不一样,平均为200元左右。每天见大夫的有效时间在3分钟,输液有效时间1~2小时,却要花2~5小时在路上和永远无休无止的排队上。
这些我们都能忍受,但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个星期过去了,4000多元花出去了,换来了孩子手上青紫的斑块,孩子的病却总不见好!
新医改方案八问
8500亿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阅读提要:
新医改三年磨一剑,4月6日盛装出台。
面对着新医改万字长文,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他们身边的事:这医改改完了,看病是不是很方便了?医药费是不是降下来了?
面对着这些疑问,医改专家们为健康时报记者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
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与实施,社区医院、基层医院水准得到较大的提高,转诊制度更加规范,“全民看病上协和”、就医排长队的现象将大大缓解;由于国家提高贫困患者的救助金额,无力支付昂贵医药费的白血病患儿,就可能得到基本的救治;由于健康教育全面展开,未病先防、科学健身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即便是农村地区的妇女也懂得怀孕期间要适量补充叶酸……
医改,将真正地从纸上走下来,惠及13亿中国人的生活。
医改,8500亿元将让每一位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解读嘉宾:
陈竺:卫生部部长
王治坤: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
顾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医改方案重要参与者
丁辉: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
韩德民: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刘玉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蔡仁华:卫生部卫生经济研发所原所长
尹佳: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