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要闻
健康警示
社会万象
民生关注
医学前沿
食品安全
医药资讯
新闻专题
排行榜
精彩回顾
疾病知识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专题 >> 医改 >> 正文

专家谈新医改:医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09-04-10医改 来源:全民健康网

  受访嘉宾: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 

  “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百养。”这句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体现了老百姓在看病就医问题上的无奈和迫切需求。贵与难,是不少老百姓看病就医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新医改方案公布后,这两个看病路上的“拦路虎”能很快被打死吗?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明确指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立的时间表上,新医改方案给出了2011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确立为何需要一段过程,甚至比较漫长?中国有哪些现实的国情?哪些是公众现在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人口多与底子薄 

  安徽省无为县的退休中学教师潘恒翠,这些天来一直关注着新医改方案的动态。几年前,为了能看好自己患了多年的泪道堵塞与腰肌劳损疾病,她到北京就医。她希望新医改方案实施之后,当地医疗条件能很快得以改善,这样她就不用千里迢迢到北京去看病了。而在广东省佛山市一家陶瓷厂打工的四川农民刘根林则考虑得更实际一点:“城里看病动辄上千元,以后看病费用会不会很快降下来?” 

  饶克勤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这两个客观原因的存在,使要想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必须有一个过程。今天医改文件发布了,明天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饶克勤说,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从2000年的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我们还处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每天收入少于1美元,我国有近1亿人口贫困,每天收入少于2美元,我国有近5亿人口相对贫困。要建立一个覆盖13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健康权益,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饶克勤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模式出现了快速的转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80%的死者死于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患病率持续增加,每年新增1000万病例,医疗消费巨大,经济负担沉重,客观上加剧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他说,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大,健康模式快速转变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充分认识医疗卫生改革必然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的过程。 

  提高可及性需要时间 

  “老百姓感到的看病难、看病贵,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饶克勤说,“所以在新医改方案中,‘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被写进了2011年的目标。” 

  饶克勤指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可以分为物理上的可及性和经济上的可及性。物理上的可及性,通常指老百姓从居住地到最近医疗卫生机构的距离,反映就医的方便程度;经济上的可及性,包含老百姓就医的经济支付能力,以及有没有医疗保险或疾病风险的分担机制等。 

  “应该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过去的60年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提高,目前84%的城市住户、58%的农村住户距离医疗机构在1公里之内,仅有0.5%的城市住户、6.3%的农村住户距离医疗机构超过5公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物理可及性还是不错的。下一步就是要做到在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中有适宜的医务人员。” 

  饶克勤强调,我们的问题在于经济上的可及性。2003年,一项调查发现,我国约85%的城乡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制度,这就必然出现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看不好病。 

<<12>>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