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要闻
健康警示
社会万象
民生关注
医学前沿
食品安全
医药资讯
新闻专题
排行榜
精彩回顾
疾病知识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揭开催眠术神秘面纱:找到“潜意识自我”(图)

2010-10-08社会万象 来源:全民健康网

  提醒

  没有心理疾病尽量不要催眠

  催眠师既然深谙与潜意识沟通之道,那么岂不是能轻易颠倒乾坤,指鹿为马吗?如此一来,被催眠者还有隐私可言吗?

  吴向东表示,这个用《盗梦空间》的防御者一角可以很形象地解释。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

  催眠的原理就是潜意识的沟通。它跟被催眠者的动机有关,在被催眠者不排斥催眠行为,催眠师不违背被催眠者的原则时,催眠可以为被催眠者创造感觉,可以改变其心态,可以让其消极的心态向积极转变。“改变不是痛苦的,它是自然而然的。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被设定的程序就越多,我们的意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不能做,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暗示,你认为有就有。自我暗示也就是一种自我催眠。”吴向东说。比如,每天女士对着镜中的自己微笑并告诉自己,我会越来越漂亮,久而久之,这种自我暗示就会形成以一种积极的催眠效果,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一天比一天漂亮了。但是,不要用“我要……,我一定要……”这样肯定的暗示来进行自我催眠,应该选择用渐进性的语句如“越来越”“更”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暗示,因为一旦发现我们不是“最”的时候,这种暗示就会适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重度精神病患者就不适合,催眠过程中,这类人极易犯病,造成严重后果。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尽量不要进行催眠,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发潜在心理疾病。此外,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也不适合催眠治疗。

 

<<123>>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