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要闻
健康警示
社会万象
民生关注
医学前沿
食品安全
医药资讯
新闻专题
排行榜
精彩回顾
疾病知识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50人如何能“管理”好中国13亿人的营养

2010-12-27民生关注 来源:全民健康网

   半吊子工程

   与他们的名号相比,强化办和营养中心的工作看起来却不乐观。

   早在2002年,中粮就被指定为“国家公众营养项目强化维A研发基地”,今年5月又入选最新的全国营养强化大米重点研发十二家生产基地之一,但强化大米至今未在国内正式上市。中粮东海粮油公司主管生产的许总经理对记者坦言,强化大米投产计划现在几乎是“半停滞状态”。

   于小东坦言,国内现在几乎所有的营养计划都处境尴尬:上上下下都不买账,推动计划的人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宣传是公众营养中心和强化办面临的共同难题。“什么办法都用尽了。电视台、报纸,甚至围裙、扑克牌、日历,但效果依然不好。”铁酱油项目办主任陈君石感叹。

   和营养中心一样,铁酱油强化办也仅有北京一处办公地,在各地方工作时再和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机构都全力支持。碘盐风波时,陈君石到地方推动强化酱油,“当地官员明显不支持,说碘盐都困难了,这个更不好推”。

   2004年铁强化酱油项目启动时,计划到2008年铁强化酱油的覆盖人群达到3.6亿,但“现在的覆盖率只有2%”。

   在这些专家看来,这与一个国家民众的营养习惯有关。中国直至1993年才出台第一份食物营养计划纲要,而美国早在1942年就公布了强化食品法规,目前,美国约有92%以上的早餐食物是强化食品。日本于1949年设立了专门研究强化食品的机构,1952年制定了食品的强化标准。

   至今,补碘被认为是我国营养计划推进最为成功的一次,但其成功之路已不可复制。碘盐在推不动之下,后经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等几十家国际组织多年推动才艰难启程。

   “这种全国性的强制行动,必须最高决策层下决心,非常具有偶然性。”于小东说。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