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要闻
健康警示
社会万象
民生关注
医学前沿
食品安全
医药资讯
新闻专题
排行榜
精彩回顾
疾病知识
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专题 >> 医改 >> 正文

健康档案建一份就要活一份

2009-06-26医改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记者 张 昊

  近日出台的新医改配套方案再次提出为全民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一个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建立不起来?

  其实从上世纪末起,我国已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上海市闸北区从9年前开始尝试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我国最早“吃螃蟹”的试点地区之一。

  重点为有需求的人建档

  彭浦新村街道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的北部。早在2000年,该区就开始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然而,这项耗时耗力的工程开始一年多以后即处于停滞状态。时至今日,那数万份已经开始发黄的档案仍保留在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档案室里,这是该中心主任沈伟珍“埋在心底的痛”。

  在建档初期,闸北区提出用3年时间建立覆盖全人群的健康档案。闸北区有70万户籍人口,这意味着一年要建立20多万份健康档案。建一份档案就算只需要半个小时,所有的建档人员即使不吃不睡也要20年才能完成!怎么办呢?于是一些 “建档明星”出现了——有人一个月可以建档几百份甚至上千份。

  “可建出的都是什么档案呀!血压统统是120/90毫米汞柱,5岁孩子身高1.75米。甚至有男性出现月经史。”回忆起那段“假档”层出不穷的日子,沈伟珍感慨不已。

  经过种种挫折,闸北区痛定思痛。在随后的调查中,他们发现有建档需求的是那些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看病的患者,而且大多是慢性病患者。于是,建档的重心发生了改变,建档人员不再挨家挨户去敲门登记,而是重点为有需求的人建档。“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上建一份档案就活一份。”

  闸北区卫生局局长王光荣说,经过9年努力,现在闸北区做到全民建立包含基本信息的基础健康档案,其中更新活跃的“活档”比例是57.12%,基本覆盖了区内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

  由“干巴巴”到“水灵灵”

  5月13日一早,家住闸北区灵石路的李小姐来到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血糖化验,抽血后来不及等结果就匆匆上班去了。19时左右下班回家后,她打开电脑,登录闸北区卫生局网站,用加密存储了个人身份认证的U盘和个人的健康密码打开“个人健康管理”页面,早上血糖化验的结果显示出来,后边还链接着医生推荐的糖尿病保健相关知识,系统还支持她与医生做留言互动。

  闸北区根据“应用服务需求决定技术支持”的原则,对健康档案的内容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在线查询个人健康状况、幼儿疫苗注射提醒等大量便民措施被添加到原来“干巴巴”的档案中去。健康档案变得平易近人了。

  经过调查,闸北区还发现,群众最主要的健康需求是医疗服务。于是信息化的健康档案与就医卡挂钩,在辖区内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医院就医都将与健康档案密切相关。健康档案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档案,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账本。“如果建立的健康档案能满足居民的迫切需求,何愁群众不配合建档?”王光荣说。

  患者挂号取药的时间短了

  沈伟珍告诉记者,其实,刚开始推行信息化的时候,医院里的反对声非常强烈。医生们认为日常工作已经很忙,不太愿意负责健康档案的录入。

  王光荣坦言,当时确实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但他觉得既然下决心要建好档,就必须坚持。“我们想了一些办法。比如,采取脱岗培训,但是工资照发,还有**。培训结束,掌握得好的还有**。”王光荣说。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模板化的电子病历系统缩短了书写时间,让医生更多地和病人交流。全面的病史和既往用药史记录,让诊断和治疗更科学合理,减少误诊和用错药的危险。患者挂号和取药的时间短了,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长了,对我们的服务自然更满意了。”信息化健康档案让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夏医生很满意。

  自今年2月开始,闸北区利用“活档”的信息化技术,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开展了“健康闸北2020”计划,依托信息化健康档案平台,通过随机抽样对辖区内4万名居民进行大肠癌乳腺癌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等6种主要疾病进行筛查与健康管理。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已然成为闸北卫生部门保群众健康的得力武器。

  是是非非“建档率”

  王光荣说,其实,建立健康档案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主要有三:如何经受“建档率”的考验,如何保证档案内容的私密性,如何实现全市甚至全国共享健康档案。

  “建档率”是目前建档工作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考核指标。许多地方仅以一个百分率数字就声称该地建档工作成绩如何卓著。业内不少专家认为,考核一个地区的建档工作不应以建档率作为唯一指标,它甚至都不应该成为重要指标。都说不重要,那为什么各地在统计的时候又趋之若鹜呢?问题就在于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的好坏很少有可量化的指标。活档率是好指标,但是它既难统计,又难提高。于是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地绕了过去。相对而言,建档率好统计,容易提高。因此,作为绩效的计算,大家都乐意把建档率这样一个意义不大的“单纯”指标摆到桌面上来。

  “这既是事前向财政要钱的一个理由,也算是事后给耗费的财力物力一个交代。”某资深健康档案专家一语道破“建档率”的“天机”。

  此外,如何保证健康档案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也是建档工作的一个难点。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市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健康档案信息数据标准化前不久已经得到解决。5月19日,卫生部在网站上公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这是世界上首次为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制定国家级的标准,为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大平台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