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办了沪上首家专门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他深知无论病人还是家属对临终关怀的接受度都不很高,但他始终坚持临终关怀必须走上制度化道路,成为更多病人可以享受到的一种“福利”。
年老和死亡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回避、需要学习的人生课题
记者: 我们了解到,您所创立的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是由一个汶川地震的心理援助志愿团发展而来。从地震心理援助到临终关怀,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黄卫平:在汶川两个多月的志愿者经历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悟:人生不仅仅是活了多久,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而活。从汶川回到上海后,在一次志愿者聚会中,曾在上海市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一位志愿者提起肿瘤医院非常缺乏能够面对死亡压力的志愿者。这样一个偶然的讯息触动了我:我们这些经历过汶川地震心理援助考验的人,不就是他们所急需的吗?
在与上海市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的成文武主任接触后,我得知他们医院由于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心理支持等没有及时跟上,志愿者的流失率很高,提供的服务也缺乏专业性。志愿者的数量从第一次的30人,到第二次的16个人,再到第三次只有8个人。一年下来,只剩下两个志愿者。于是,从2008年9月开始,我们与上海市肿瘤医院通力合作,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以病人为中心的志愿服务流程和服务管理体系。
记者: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临终关怀是一个有点沉重的词儿。您将自己的事业锁定在这样一个领域,有没有人曾对您的选择表示过质疑?
黄卫平:质疑当然有,但我一往无前。当我们年轻时,总觉得离年老和死亡十分遥远;当我们步入中年,整日忙于生计和事业,往往忘记考虑死亡;而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往往是无所适从。所以说,年老和死亡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回避、需要学习的人生课题。
就社会发展而言,临终关怀的推广可以帮助病人拒绝没有必要的抢救,节省医疗资源和社会成本;就晚癌病患而言,临终关怀为其提供了一个人文的环境和日常基础照护,生命的尊严得到保障。就病人家属而言,临终关怀服务可以提供护理的指导、专业的服务、社会援助等,帮助他们从悲伤中走出来,减轻由此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