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起与艾滋病有关的法律事件闯入公众视野:
本月13日,被媒体称为“艾滋病就业歧视第一案”的官司在安徽开庭审理,此案的原告曾报名参加当地的教师招聘,但他因在体检中艾滋病检测呈阳性而被当地教育局拒之门外。事隔一周,四川一名求职者将其所在地的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告上法庭,巧合的是,他也是在应聘教师岗位时被查出感染艾滋病毒的。
在这两起极端相似的案件背后,折射着错综复杂的观念冲突与社会矛盾。艾滋病,一些人讳莫如深的词汇,却是另一些人至今无法逾越的人生屏障。
一个病毒感染者求职被拒之后……
[对话]
今天上午举行的一个法律研讨会上,第二例艾滋病就业歧视案的当事人小军(化名)悄然现身。这个来自四川省大凉山贫苦农家的年轻人曾经有个理想:成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但是一纸体检报告粉碎了他的梦想,更让他恐惧的是,自己的隐私也同时被泄露了。昨天傍晚,小军通过电话向本报记者吐露了心声——
曾做过缉毒宣传志愿者
记者:在看到体检结果之前,你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吗?
小军:不知道。
记者: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小军:当时是茫然了,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记者:那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病毒的吗?
小军:现在我想不起来。
记者:在此之前你对这种疾病了解吗?
小军:我做过缉毒宣传志愿者的工作,以前是有一些了解的。
记者:现在感觉身体怎么样?
小军:现在很正常。
记者:心情呢?
小军:(笑了一下)以前我们那里也有人得这个病,我还安慰过他们,现在我得了这个病,心态应该还是放得很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