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的消炎药
是咋卖到十几元的
目前,药厂生产出来的药品进入零售机构一般要经过以下环节: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的大型医药公司——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院(药房)——消费者,每个环节都要“扒一层皮”。一种药品进入零售终端,代理首先要交一定数额的进店费,数额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此外,厂家在促销方面除了提供赠品外,还要给药店钱,而药店在促销海报上宣传药品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再加上营业员的“提成费”以及医药代表搭建关系网的费用,这些最终将全部转加到消费者身上。如此一来,不难理解一种出厂价格仅为1元左右的药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却要支付十几二十元钱,药价翻了十多倍。
张鑫以一种常用的消炎药举例,规格为0.15g*12粒的罗红霉素胶囊,医药代表的进货价仅为1块多钱,卖到药店的价格则提高至六七元,而最终的市场零售价却高达十三四元钱。药店营业员每卖出1盒罗红霉素胶囊,便能从医药代表处获得3元钱左右的“提成费”,而医药代表卖出1盒药只能赚一两元钱。“罗红霉素销量较大,地段好一点的药店1个月能卖一两百盒,仅此一项,营业员便能收入四五百元钱。而一家药店的药品有几百种,几乎每一种药都有提成,听说有些药店的营业员一个月光‘提成费’就能拿四五千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