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今年6月1日,《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明确要求食品企业在食品包装上明示添加剂成分及用量,这既方便了市场监管,也是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这种“公示”能有效遏制商家滥用添加剂的冲动吗?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商家虽按国家规定标注了食品添加剂成分,却没有标明各类添加剂使用的剂量;一些商家将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成分标注在食材类别中,混淆添加剂概念;而一些散装食品则对添加剂进行“模糊处理”,只简单标注一两种成分或干脆省掉了配料一栏。
目前,国家有关规定主要对大规模生产企业有所限制,但对于没有统一包装、现场制作、产量较小的食品,监管尚显乏力。记者在走访北京的几家面包店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面包制作师傅知道面包制作中添加剂的准确上限。一位面包店师傅表示,他主要靠经验,“以味道到位为标准”。
据了解,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十分严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法规,使食品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等有法可依。
但有关专家认为,依靠“逐利”企业自律并不现实。
“有关部门应依法严格监管,不能等‘有人举报’或者出了问题再出面查处,那时候恐怕为时已晚。”专家表示。本报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