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暗访广佛交界多处地下作坊,发现双氧水、工业烧碱、烧腊油等竟被用来加工豆制品
每天数千斤“黑”豆腐去了哪里?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朝方 黄宙辉
劣质发霉的黄豆泡在水里,一个工人倒进小半桶双氧水后,黄豆被送进打浆机,乳白色的豆浆哗哗流出来;
脏兮兮的大桶里,蒸汽煮滚的豆浆正泛着泡,工人往里倒了些工业烧碱(氢氧化钠),以便成型后的豆腐看上去鲜嫩滑溜;
一锅煮沸的黑油翻滚着,工人把切成小方块的豆腐扔进去,转眼成了金黄的豆腐泡。
本报记者暗访广佛交界多处地下作坊,发现双氧水、工业烧碱、烧腊油等竟被用来加工豆制品
每天数千斤“黑”豆腐去了哪里?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朝方 黄宙辉
劣质发霉的黄豆泡在水里,一个工人倒进小半桶双氧水后,黄豆被送进打浆机,乳白色的豆浆哗哗流出来;
脏兮兮的大桶里,蒸汽煮滚的豆浆正泛着泡,工人往里倒了些工业烧碱(氢氧化钠),以便成型后的豆腐看上去鲜嫩滑溜;
一锅煮沸的黑油翻滚着,工人把切成小方块的豆腐扔进去,转眼成了金黄的豆腐泡。
2014-02-24 14: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