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钠制不出鸡蛋”
对于有媒体报道的用海藻酸钠、明矾、明胶、柠檬黄色素可制成人造鸡蛋的新闻,朱宝利直斥“这是假新闻”!
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事过制药工作,也在卫校当过医用化学老师。早在2003年,当他第一次听说“人造鸡蛋”时,第一反应是“绝不可能”。他表示,自己也用这个配方做过,根本做不出来,“一是蛋壳难做出,二是如此操作一定会有细菌污染”。
但他看到有关人造鸡蛋的广告后,“当时心里也犯了嘀咕,于是2003年他亲自到位于武昌的一家制蛋培训中心“取经”。
“操作方法就像上面说的一样,但来培训的人忽略的一点——他们当场做出的那个‘蛋’是个真蛋,趁人不注意偷偷放进盆里的水里面的。如果你回去后做不出人造蛋,再来找他们时,他们就告诉你,可能是你买的原料不纯,但他们这里的原料很贵,要5000元一份,如此循环骗你。”
朱宝利说,这个“秘密”是在他请培训中心一个“技术员”吃饭时“套”出来的。
今年3月,长沙市接连发现三批疑似“人造鸡蛋”,但朱宝利从会同县赶到长沙,把工商部门暂扣的问题鸡蛋都鉴定了一番,“都是些真鸡蛋,没有一个人造蛋”。
“人造鸡蛋”都是真蛋?
今年2月,在厦门曾出现过所谓的“人造鸡蛋”,当地市民称,这些鸡蛋煮熟后吃起来没什么鸡蛋味,而且蛋黄非常有弹性,如乒乓球一样,用手掰开就碎成粉末状。厦门工商部门在调查人造鸡蛋来源时,有摊贩曾曝料“人造鸡蛋”来自辽宁。
当记者到辽宁省工商局采访时,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检测,该批鸡蛋氨基酸、蛋白质含量等无异常,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该批鸡蛋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人造蛋”其实是“真蛋”。
同样是在今年2月,根据该业主提供的信息,阜新市工商局在公安部门配合下,依据电话、手机号码等信息,找到了自称出售“人造鸡蛋”技术的蒋某,并由公安人员对其住所进行了检查,经查实未发现制造、销售、存贮“人造蛋”的相关设备、实物等。经蒋某说明,在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发布过“人造蛋”技术转让信息,但他本人从未制造、销售过“人造蛋”,相关技术也从未售出。
支招:识别假鸡蛋
有不少人看到鸡蛋中的猫腻后大呼要“戒蛋”,这些人的信心虽然可嘉,但不可能实现也不宜提倡,因为鸡蛋的营养价值终究无法让人舍弃。既然不能舍弃,就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一)辨别真假柴鸡蛋
打开蛋壳鉴别蛋黄颜色,如果蛋黄颜色异常,特别鲜艳,比较好不要食用。
(二)辨别真假鸡蛋
1.观色。假鸡蛋的蛋壳比真鸡蛋的外壳亮一些,但不太明显。
2.触摸。用手触摸时,假鸡蛋要比真鸡蛋的外壳粗糙一些,也要稍薄一些,有些假鸡蛋甚至明显可以看出人为的痕迹。
3.听声。晃动鸡蛋,假鸡蛋内部有晃动感,这是因为水分从凝固剂中溢出所致,而新鲜的真鸡蛋没有。(放置时间过长而散黄的真鸡蛋可能有此状况,所以要结合其他条件来判断真伪)。
4.闻味。真鸡蛋会有隐隐的腥味,而假鸡蛋则会有一股化学药剂味。
5.观察内容物。(1)真鸡蛋有气室,即鸡蛋大头有个小气泡,而且很自然,而问题蛋则根本没有气室;(2)把蛋打在碗里用手感觉,若觉得蛋清较稀,倒在手上蛋清很快就从指缝间滑落,而蛋黄可在手里随意滚动,那就是假鸡蛋。因为真鸡蛋蛋清较稠,蛋黄很难与蛋清分离干净;(3)把鸡蛋打在碗里,刺破蛋黄,放置一会儿,如果蛋清和蛋黄相互溶在一起则为假鸡蛋,这是蛋黄与蛋清是同质原料制成所致。
评论:论战背后是“国标”的缺失
记者在知名网络社区“天涯论坛”上看到,朱宝利曾在上面就“是否存在人造鸡蛋”的问题,与众网友展开论战,令人没想到的是,多数人宁可相信鸡蛋能够人造,也不愿相信朱宝利的说法。
面对人造鸡蛋漫天飞的传闻,甚至掺杂真假专家针锋相对的推波助澜,到底有没有人造鸡蛋,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应该给予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如果存在人造鸡蛋,及时出台识别真假鸡蛋的国家标准,正如三聚氰胺国标一样,以保护更多的家庭免受伤害。如果确实没有,也能够及时平抑谣言,最大程度保障蛋农的利益。
国家工商、质检部门的失语,使地方检测成了一出自说自话的戏码。长沙市民投诉鸡蛋异常,是担心鸡蛋有假,误食人造鸡蛋危害身体健康。但工商部门检测报告中却绝口不提“人造鸡蛋”,只承认“问题鸡蛋”。殊不知两种提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提“人造鸡蛋”关键是辨真伪,提“问题鸡蛋”却将重点放在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上,只要检测结果符合已有标准,检测的手段和程序没问题,工商局就不存在检测责任,从而巧妙躲过了辨别鸡蛋真伪的难题。
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人造鸡蛋传言经久不止,吃鸡蛋竟成了令人提心吊胆的事情。我们需要国家权威部门的声音,传闻需要得到“鉴定”,检测国标需要发布,不能期待谣言止于智者,或是等待如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一般,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进行亡羊补牢。国家相关部门的后知后觉,使地方检测变成戏弄民众的空白发票,你说东,他填西,既不辨别真伪,又让人找不着破绽,最终损害的还是整个政府的社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