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些医院自有应对之法。
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高级医生毛家亮介绍说,医院有专门团队负责电子病历,力求信息安全无虞。“首先,每个有资格登录系统的人都有单独的用户名称,每次登录都会留下详细记录,如果资料外泄,可以回溯追查问题出在哪里;其次,医护人员只可以查看跟自己科室相关的病人资料,各部门间设有调阅权限;再次,调取一些比较敏感的资料,例如艾滋病人、精神科病人的资料,需要更严格的手续。而且医院有一套完善的应变机制,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外泄事故。”
下一步将全港推行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计划,2013至2014年度将推行全港性的“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连接所有公立和私家医院。
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下辖的电子健康记录统筹处估计,未来10年系统建设的总开支约为11.24亿港元,但从长远看则可节省8.6亿港元,因为系统可以尽量避免药物、处方错误,并减少使用纸张病历。
这样一套被香港医疗界称为“香港最多医生使用,世界上可能也是最多医生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带给业界的惊喜远远多过遗憾。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在繁忙时段,搜寻病人资料会有些延迟,但大部分都是小问题,一个电话到医管局,可能几分钟就解决了”,胡德超医生说:“当然,也不能说这套系统能令所有人都满意,只是目前为止运作比较合理。”
对未来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的发展,香港公私营医疗机构的专家更多持乐观态度,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的前景更加诱人。
“现在收治的很多急症病人,都是在马路上被救护车直接送来的,依靠随身携带的身份证,我们能很方便地查出病人可能的病因,例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等,大大加快了救治过程。”毛家亮医生认为,相比较硬件操作来说,影响电子健康记录在港推广的制约,还有医生的思维习惯和操作习惯。 (黄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