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感染科一病区主任于占水教授告诉记者:“根据多年来我国布病治疗经验,医疗专家组不仅按照世卫组织规定,及时给予28名患者利福平和多西环素基本抗菌药物治疗,而且针对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诸如体温高低、肝功、药物耐受情况等,个体化给予了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药物等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从而在入院一周内就将28名患者体温控制为正常。”于占水教授说,除此之外,专家组还将治疗周期从6周延长至9周,共3个疗程。根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给予其中27名患者胸腺肽免疫调节治疗;同时加入中医中药治疗,有效缓解了患者头晕、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睾丸肿痛约占男性患者的20%~40%,由于此次东北农大的男性布病患者就诊时没有睾丸炎的征象,且都是在急性期内接受规范治疗,因此至今没有一例发生包括生殖系统在内的严重并发症。”李用国教授说。
“即便是医院以往接诊的亚急性期布病患者(从患病到就诊在3个月~1年),也极少出现脑膜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对于睾丸炎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抗菌药物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李用国教授表示,对妊娠期患者,一般不会自然终止妊娠,但也有人认为可能会引起流产、早产或死产。对于已治愈的育龄期妇女,一般不会影响生育功能。“以上28名患者病情较轻,就临床经验而言,在急性期接受早期、规律、全程规范化抗菌治疗,其治愈率更高,复发几率更低。”
布病防比治更重要
布鲁氏菌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同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正因如此,李用国教授表示,与其他传染病一样,对于布病,防比治更重要。
据介绍,布鲁氏菌病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新疆、西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宁夏等地牧区,但近年来,流行地区扩大到山东、山西、陕西、湖南、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发病人数也明显增多。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显示,2010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为33772人,是2002年发病人数的6倍~7倍。
“我们在临床能明显感觉到,这几年布病有‘抬头’的趋势,而且学生、市民等非职业性人群的发病人数增多。” 李用国坦言,饲养不规范、自我防范意识淡薄、检验检疫制度不健全、饮食习惯不卫生、诊断治疗不科学等问题都是导致人间布病“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牲畜数量迅猛增加,牲畜由集体放养变为家庭圈养,与牲畜密切接触的人群大幅度增加。许多牧民给羊接羔时不戴手套和口罩感染了布病。此外,在很多偏远地区,牲畜的依法逐层检验检疫、淘汰病畜等环节存在漏洞,此次东北农大事件便是活生生的案例。而对普通民众,牛、羊肉烹调熟透后食用,生熟肉案板分开使用等生活常识仍缺乏足够的宣教。
“更重要的是,我们接诊的很多患者都已进展为慢性布病,治疗起来非常麻烦,原因就是牧民出现发烧、关节疼等初期症状时,当地的基层医疗机构诊断不出来。”李用国告诉记者,虽然卫生部出台了布病的诊断依据和原则,但在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落实情况仍然不乐观。
“1986年世卫组织提出的治疗建议至今仍在使用,并行之有效,2006年又进一步修订。我国也需根据中国国情,综合传染病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病原微生物专家、预防医学专家及畜牧专家,共同制定出一套科学诊治和预防指南。”李用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