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根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其中,以大城市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最高,达30%;1992年至2002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增加了1亿人。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7—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是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认为,预计未来10—20年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将大幅上升,如不采取有力的干预行动,我国正常体重居民的比例将由目前的70%下降为1/3。
有人不胖,却总是想尽办法减“肥”;有人体重已经超过正常,仍旧认为自己不胖。胖与不胖不能单凭感觉,而需要根据科学的标准。
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指出,医学上,体重标准是根据体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的。这种影响主要指与肥胖有关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我国制定了中国人自己的体重标准,以体质指数衡量体重。具体到个人健康体重的判断,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如体内脂肪分布,腹部脂肪的堆积对人体有更多的危害。理想的腰围,男性应在85厘米以下、女性应在80厘米以下。
肥胖的根源是热量过多。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 90%以上
“活着不是为了吃,而吃是为了活着”。但是,我国居民吃得并不健康。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出现了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是脂肪摄入量在不断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经超过全天能量摄入的30%。这促进了营养相关慢性病如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发生。